晋献公去世后,谁该继承他的君位,成为了一个令许多人困惑的问题。原本,这个问题不该被提出,因为在临终前,晋献公已明确表示,自己选择了骊姬所生的奚齐作为接班人。然而,这个继位问题,却远不止是合法性的问题——国君能否继位,固然重要,但最关键的因素依然是国君的实际权力和实力。
一个缺乏足够实力的国君,即便在形式上合法登上了 throne,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充当傀儡,最糟糕的则是被他人轻易取而代之,甚至丧命。令人遗憾的是,奚齐便遇到了最糟的结果。继位后不久,晋献公甚至未曾下葬,奚齐就被人暗杀了。
按照常理,谋杀晋献公亲自选定的接班人,奚齐,显然是叛乱行为,不容置疑地属于乱臣贼子。但这些所谓的“乱臣贼子”却有一套自己的说辞:“奚齐能够继位,是因为他母亲骊姬以色惑主,晋献公年老昏聩,才会废长立幼。而且,晋献公为了立奚齐,居然杀害了太子申生,还将重耳与夷吾两位年长且有德行的公子驱逐流亡。如果我们不站出来,晋国便会走向灭亡!”
展开剩余76%这些话听起来颇为有理,但实际上,背后更深层的动机是看中了奚齐年幼、易于控制的弱点。这样一来,这些人便能轻松地掌控晋国的权力。
在这一过程中,荀氏的处境最为复杂和棘手。晋献公临终时,不仅将奚齐指定为接班人,还将奚齐托付给了荀息,并任命他为相国,期望他能尽心保护自己的继承人。然而,晋献公的尸体尚未入土,奚齐便惨遭杀害。面对奚齐的尸体,荀息痛哭流涕,表示自己未能履行晋献公的托孤之命,认为自己对不起先君,甚至觉得死后投报九泉才是最好的归宿。
然而,此时却有人劝他:“如今晋国混乱不堪,如果您真心忠于先君,那么应当为晋国选一位新君,恢复国家的安定。”听到这些话后,荀息深感事态严重,毅然决定依照建议行事,于是便立了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——卓子为新的国君。
乍听之下,这种做法似乎有些怪异:原本应为奚齐复仇,为什么反而立新君?这与忠臣的行为似乎相去甚远。实际上,荀息的处境十分复杂,他面临的局面几乎无法承受。
之前提到,骊姬因其手段令太子申生死于非命,重耳与夷吾流亡在外,晋国的权力格局因此受到了深刻的冲击。那三位公子,尤其是重耳和夷吾,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实力,而骊姬的做法无疑得罪了他们。晋献公去世后,这三位公子在暗中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,对奚齐的继位产生了巨大的反感。
事实上,奚齐的死亡并非偶然。从后续的发展来看,杀奚齐的行动背后显然是一个更为庞大的政治联盟在推动,而里克则只是这一幕的“执行者”。而荀氏,在当时的晋国中,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。首先,荀息是晋献公最为信任的臣子。其次,荀氏没有派人支持重耳流亡,反而当重耳回国后,荀氏还大力拉拢他。
然而,正是这种立场让荀氏在晋国政治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。荀氏的权力越大,所掌握的资源便越多,也就越容易招致其他家族的嫉妒和觊觎。若荀氏被视为骊姬的支持者,甚至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力量,那么荀氏的处境便更加岌岌可危。
因此,荀息选择自愿承担一切责任,表示自己是唯一的罪人,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而非荀氏,企图在道义上脱离骊姬。后来,当有人建议他另立国君时,这也是为了帮助他与骊姬划清界限,可能保全他一命。此时的荀息,虽然心有不甘,但也只能顺从,因为他深知,晋国的政治局势已到了无法控制的边缘。
然而,这一切仍未能改变结果。新立的君主卓子,没做几天国君便被里克杀害,这清楚地表明了荀氏和其支持者们的困境:他们不仅面临外部的压力,更背负着来自所有利益集团的敌视。最终,荀息绝望之下选择自杀,给自己和荀氏的命运画上了一个句号。随着荀息的死去,围绕荀氏的政治斗争似乎也暂时画上了休止符。
总的来说,反对奚齐上位的势力,可以理解为三大公子背后的利益集团在实施报复。而杀死卓子的举动,则表明了各大势力正准备通过铲除荀氏来重新调整晋国的政治格局。然而,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,则是晋国特殊的权力结构。经过长时间的分裂斗争,晋国的公族已然衰弱,晋献公当时深知这一点,才没有杀害重耳与夷吾。然而,随着他们的流亡,晋国的公族空前虚弱,再立一个幼君无疑会让新的国君完全处于控制之下,这样一来,各大家族的利益将无从保障。
因此,最终晋国选择了一个更成熟稳重的公子继位——这也是重耳和夷吾能够最终回国继位的关键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讨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