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日零点,美国联邦政府再次“关门”,这是七年来的第一次。这种政府停摆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惑,似乎美国的运作完全瘫痪了,但其实并非如此。简而言之,停摆意味着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获得国会的预算拨款,无法继续花钱运作,但并不等于整个国家无法运作。
为何会发生停摆?这和美国一部名为《反预算不足法案》的法律有关。该法案明确规定:如果没有国会批准的拨款授权,政府部门就不能动用资金。这就意味着,如果国会在财年开始前未通过预算拨款案,政府就无法使用资金。
美国的财年从每年的10月1日开始,正常情况下,国会应该在此之前通过12个常规的拨款法案,但两党常年对立,导致他们很难达成一致。今年的拨款案,也因为双方无法妥协而没有通过。9月30日,参众两院互相否决了对方的临时拨款方案。共和党要求削减医保支出,民主党则坚持维持补贴,两党彼此僵持。因为在参议院,要通过拨款案需要60票,而最后的投票结果是,两边都无法凑够票数,于是停摆不可避免。
展开剩余80%这类因为政治争斗引发的停摆其实不新鲜。从1980年以来,美国已经经历了14次政府停摆。最短的一次只持续了几个小时,而最长的则发生在2018-2019年,整整停摆了35天,直接经济损失达110亿美元,其中30亿完全无法追回。许多原本可以执行的项目和订单,都因停摆而中断,无法恢复。如果这些钱用于民生或基础设施,肯定比白白损失要好得多。
停摆的首日,华盛顿的博物馆关闭,黄石国家公园暂停开放,约75万联邦雇员被迫放无薪假。这些人失去了收入来源,日常生活也因此变得困难。然而,并不是所有部门都停摆,像机场空中交通指挥、边境巡逻等“必要服务”部门依然在正常运作,社保金也能按时发放。可这种“半停半动”的状态,也让许多普通民众感到不安。
FDA的药品审批进度放缓,可能会让等待新药的患者再多等一段时间;小企业的政府合同款被拖延,老板们愁得要裁员;洛杉矶港的货物通关变慢,外贸本来就难,这下更是雪上加霜;连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暂停了IPO的审核,准备上市的公司计划因此泡汤。
这次停摆更加严重的是,白宫还要求联邦机构准备“永久裁员”的计划。以前,雇员即便停摆期间没有工资,停摆结束后也能拿回补发的工资。但这次,雇员们甚至面临永久裁员的威胁,这让许多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。虽然历史上停摆通常是暂时的,比如2013年的停摆持续了16天,最终公共服务也恢复了,但每次停摆都会造成“永久伤害”。例如,科研项目被中断,订单丢失,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逐步下降。
政府停摆背后,其实有三大深层次原因。首先是美国的制度设计有问题,参议院需要60票才能通过法案,导致两党必须达成共识。由于这次两党都在拨款案中加入了自己的诉求:共和党坚持增加边境执法经费,民主党则要求增加医保补贴,结果双方都未能妥协,导致程序被卡住。
其次,医保补贴成了双方争斗的焦点。民主党坚持延长奥巴马医保补贴,警告一旦取消补贴,数百万家庭的保费将暴涨;共和党则认为这是一种“福利固化”,坚持先停摆再谈。甚至共和党内部也没有统一意见,部分议员支持尽快让政府运作,而强硬派坚持要停止补贴。这种内部分歧让谈判更加困难。
第三,移民问题被卷入其中,成为附加的争议点。共和党要求削减移民安置费用,并把移民福利和医保补贴捆绑在一起;民主党对此强烈反对,认为这是在“拿民生当人质”,不应该把移民问题带入预算案中。
至于停摆能持续多久,关键在于四个因素:参议院是否会有足够议员支持对方的方案;众议院是否会重新排期表决并去掉极端条款;白宫是否会撤回裁员威胁,重新回到谈判桌;以及民调是否会明确指出“停摆的责任方”。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出现,停摆有可能在几天内解决。
短期内,停摆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一个不含争议条款的临时拨款案,维持政府运作至11月,将医保和移民问题推迟到以后再解决。但这仅是暂时的解决方案,真正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
虽然有些人认为停摆对经济影响不大,但实际上,金融市场已经出现波动,黄金等避险资产的价格上涨,显示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产生担忧。欧洲也已警告,如果停摆超过8周,可能会造成160亿欧元的损失,主要是由于美国市场的不稳定影响了全球经济。
更深远的影响是,美国治理的信誉正在流失。预算的不确定性导致许多长期项目被搁置,关键岗位的优秀人才流失,也让人们对美国政府的能力产生怀疑。民调显示,只有32%的美国人信任联邦政府,低于2018年停摆时的数字。
这次停摆不仅仅是财政问题的反映,它暴露出美国政治中的深层次矛盾。两党将民生福祉、全球经济稳定视为谈判筹码,用停摆来施压对方,而最终付出代价的却是普通百姓和全球市场的信任。如果这种政治内耗得不到遏制,美国的治理能力将面临更大挑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讨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