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4月14日,美国总统拜登宣布,美军将自5月1日起逐步从阿富汗撤军,计划于9月11日前完成全面撤离。如此一来,历时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似乎将在“9·11”事件二十周年之际画上句号。阿富汗战争的结束象征着美国在这一地区长期军事介入的终结,也给世界带来了许多反思。
然而,阿富汗并非美国唯一一个在此地遭遇惨败的超级大国。历史上,英国和苏联这两个曾经的世界强国也都在阿富汗碰壁,因而使得阿富汗有了“帝国坟场”的称号。那么,为什么阿富汗这样一个贫瘠、资源匮乏且社会发展滞后的国家,能够让如此多的超级大国铩羽而归呢?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大国在这片土地上频频遭遇失败呢?
阿富汗位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,北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,东部通过狭长的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,南部则与巴基斯坦相邻,西部与伊朗为界。这个国家地处中亚、南亚、西亚和东北亚的交汇处,作为一个战略要地,其地缘政治地位至关重要。然而,阿富汗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其历史上的困境。全境80%的土地为山地与高原,只有北部和西南部有零星的平原,而西南部的平原却大多被沙漠覆盖。这里的气候干燥少雨,昼夜温差及年温差都极大,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。如此恶劣的环境虽然使得阿富汗的经济基础薄弱,却也赋予了它“易守难攻”的地理特性。
展开剩余80%在人文背景方面,阿富汗的99%人口为穆斯林,且绝大多数为逊尼派。宗教信仰在这里深深根植,封闭的思想环境加上长期的战乱,使得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,长期依赖国际援助。贫困与低生产力也让阿富汗成为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。
阿富汗的历史充满了外来势力的征服与统治。从波斯、马其顿、大夏、贵霜到阿拉伯帝国、蒙古帝国,再到唐朝等多个强大文明的入侵,阿富汗几乎每个世纪都要面对外部的侵略。蒙古帝国衰退后,阿富汗再次归于波斯人。直到18世纪中叶,艾哈迈德·沙阿建立了具有伊斯兰教性质的杜兰尼王朝,才正式奠定了统一的阿富汗国家的基础。自那时起,尽管国内政权更迭频繁,但外部势力再也未能长期控制这个国家。阿富汗逐渐被视为“帝国坟场”,成了强国折戟沉沙之地。
19世纪中期,号称“日不落帝国”的英国控制了印度,并意图通过控制阿富汗来与沙俄争夺中亚的影响力。为此,英国发动了三次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,试图将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。第一次入侵(1839年至1842年),英国派出约21000名部队,迅速占领了坎大哈、加兹尼等重要城市,并在喀布尔建立了傀儡政权。英国以为一切已成定局,但未料到阿富汗人民迅速组织起游击队展开反抗,利用复杂的山地地形与英军展开艰苦战斗。最终,1841年,喀布尔爆发了大规模起义,英军不得不撤退,撤退途中1.6万英军及其家属几乎全军覆没,仅有一名重伤军医幸存。第二次入侵(1879年至1881年)过程类似,但最终英国在1881年被迫与阿富汗达成协议,承认其内政自主,只保留对外交的控制,撤回了大军。第三次入侵发生在1919年,阿富汗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宣布独立,英军再度出兵,但未能如愿以偿。最终,1921年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,成为“帝国坟场”中的第一个失败者。
20世纪50年代,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爆发冲突,苏联决定支持阿富汗,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阵营。阿富汗在苏联眼中具有重要战略价值,作为向印度洋进军的跳板,可用来威胁中东的石油区并对欧洲形成包围之势。到了1970年代,苏联在阿富汗扶植了亲苏政权。1979年,阿富汗领导人阿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,并寻求与美国正常化关系。苏联决定出兵,12月24日,派遣7个师、约8万兵力突袭阿富汗,迅速占领了喀布尔,打死阿明并扶植了卡尔迈勒政权。虽然苏军短时间内控制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,但阿富汗人民的反抗却迅速升温。抵抗力量利用阿富汗的山地环境展开游击战,苏军的机械化部队无法有效施展战斗力,最终陷入了一场持久战。
国际社会对苏联的入侵予以强烈谴责,美国、巴基斯坦、沙特等国家纷纷向阿富汗反抗军提供武器、资金和物资支持。其中,美国提供的FIM-92“毒刺”导弹给苏联空军造成了沉重打击,著名沙特富商奥萨马·本·拉登也在这一时期加入圣战者联盟并接受了美国的援助。这场战争持续了近十年,苏军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反抗力量。阿富汗战场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,苏联深陷其中,最终不仅未能实现战略目标,反而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,5万余名士兵阵亡,450亿卢布的经济损失,也让苏联的国内矛盾愈加严重。1988年,苏联无奈签署了日内瓦协议,并于1989年2月撤军。两年后,苏联宣布解体,而阿富汗战争被普遍视为苏联解体的直接诱因之一。
2001年,美国以“9·11”恐怖袭击为借口,打着“反恐”旗号入侵阿富汗。尽管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取得了不小的胜利,但阿富汗战争却持续了整整20年,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。美军虽然迅速攻占了喀布尔,打击了塔利班政权,但很快就陷入了游击战的泥潭。塔利班迅速在山区重整旗鼓,逐渐扩大势力,从2008年的1万人发展到2014年的6万多人。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阵亡超过2000人,战争耗资超过1万亿美元,但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。
阿富汗的经济极度落后,面对庞大的军费支出,美军无法实现“以战养战”,大量资金都被浪费。例如,一枚价值130万美元的导弹仅摧毁了一顶由美国80年代援助的、仅值几美元的帐篷。这种不合理的战争投入引发了美国国内对战争意义的质疑,甚至被称为“另一场越南战争”。
阿富汗战争不仅拖累了美国的全球战略,尤其是重返亚太的计划,也为中国等竞争对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时间。正因如此,美国不得不在2021年做出撤军的决策,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。
阿富汗位于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,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。无论哪个强国试图在这里实现战略目标,最终都会因地理、民族和文化的复杂性而遭遇失败。而受苦的,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普通百姓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讨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